close
html模版



立即點擊


標題

著名或經典的女性小說


問題


可以提供我一些著名或經典的女性小說嗎?要寫報告,但對此領域又不熟==lll拜託了


最佳解答


小說選讀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220005 - Cached 誠品網路書店 http://www.eslitebooks.com/cgi-bin/eslite.dll/search/objectlist/all_list.jsp?LIST_ID=11417... - Cached 九歌文學網 http://www.chiuko.com.tw/author.php?au=detail&authorID=164 - Cached 女性小說:白玫瑰與硃砂痣(短篇) http://www.sznews.com/n3/ca1707095.htm 上海寶貝 http://www.lys6320.sunbo.net/show_hdr.php?xname=JUG7L01&xpos=6&dname=


其他答案


李昂張愛玲的作品?01林先生的作品。我們知道她所有的出版事業和寫作,都是到了台灣才開始,北京栽培了林海音,而台灣成就了林海音。一九五五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《冬青樹》,是家的文學,筆風讓人感覺她是個非常開朗、快樂的家庭主婦,比如她提到颱風天或下雨天地上積水,孩子興奮得跑出去玩水,林海音的媽媽指責她不好好管小孩,但林海音卻覺得小孩子就應該如此,而她自己也很想加入呢!她呈現了戰後生活的面貌,雖然當時物質條件很差,卻很有家的感覺,從文學史的研究角度,那個時期的寫作內容非常狹窄,老是寫一些身邊瑣事,可是我們卻可以了解戰後大陸來台的知識份子,如何在台灣開始生活,如何適應跟原來生長背景截然不同的環境。城南舊事小說《城南舊事》,也是她的經典名著。這一本書在台灣文學史上很重要,大陸也認為它是一部很重要的台灣作家作品。她生長在北京,她寫北京怎麼會是台灣文學?作為台灣文學為什麼它那麼重要?很多人把它列為懷鄉作品,甚至把它列為代表作。北京城,透過一個外來的小女孩英子,以小孩子的眼光來看北京,比北京更北京,至今北京人很可能還沒辦法呈現出這樣道地的北京的民俗、風光。林海音先生擁有很細膩很敏銳的眼光,特別是她從一個女性的角度,來看當時比較低階層一些北京人的生活,其實它的經典性不只限制在台灣,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更大環境下一部很好的作品,因為它呈現了真實的人性。《城南舊事》不論從那個角度閱讀都是很好的作品,有人說它是女性作品,因為裡面的主角,比如惠安館裡面的秀珍、宋媽,都是以女性為主角,特別整個小說的敘述者英子,她還沒有受過社會的薰染,用純潔的眼光看這世界,即使看到一個小偷,也不會有那種我們既定的眼光,直接判定小偷是壞人。有人認為它是一部成長小說,每段故事的最後都是別離,最後一段「爸爸的花兒落了」,寫道:爸爸去世了,英子也長大了。整部小說是一個成長的過程,可以是青少年成長小說,也可以是兒童讀物,或是成年讀者對童年的回憶,它是有很多面向的,我想這是經典小說很重要的條件。以同情之筆寫女性林海音可能是戰後台灣文學,最早擁有女性意識的作家,一直到六○、七○年代以後的女性小說的成就,其女性意識要超越林海音其實還很不容易。林海音寫《婚姻的故事》是一九六三年,《燭芯》是一九六五年重要的作品,它們背景是五四,就是比她早的那一代,可能她母親、婆婆那一代的封建壓抑之下的女性,你可以看到她在為她們講話,這就是林海音。她曾說自己受過五四的洗禮,她已經跳過來了,可是她看到許多在傳統之下,被壓抑受痛苦的女性。比如說她寫一位女性自小指腹為婚,她嫁過去不到兩天丈夫就去世了,明知道嫁過去馬上就要守寡,還是得嫁過去,我們試想這樣女人的一生。林海音的筆也關注到這女性的情慾發展,就是她壓抑這麼多年,她有一個很漂亮或者很健康的小叔,那種想像或對男性的嚮往,整個掙扎的心路歷程都寫出來,非常的動人。又如姨太太在舊時代裡種種不公平的處境...等,《婚姻的故事》大都是女性在中國傳統建制度之下,如何被壓抑的故事,這也是為何她的作品到現在都還會被提起的原因。一九六五年她訪問美國四個月,她是戰後第一個受到美國國務院邀請的女作家,她訪問文學家像賽珍珠,了解兒童文學出版...等,帶了很多資料和幻燈片回到台灣,並寫下《做客美國》。再來是《兩地》,所謂兩地大家知道是台北跟北京,她人雖然在台北但經常想起北京的童年,她一直有個願望,希望有一天可以早上從台北出發,晚上就到了北京,在九○年代她願望實現了。那個年代,兩地一直是她魂牽夢縈的,所以她散文裡常寫到這二個地方。《孟珠的旅程》是以台灣為背景,寫一個歌女一生的故事。《窗》是何凡與林海音兩人合作的散文集,大概是在重慶南路的時候寫的。《芸窗夜讀》裡有很多她為新書所寫的序和一些讀書的紀錄,剛才所提到「流水十年間」的文章就收錄在裡面。文壇推手林海音很喜歡拍照,擁有好幾十本文友的照片,她曾在聯合報副刊寫過專欄《剪影話文壇》,回憶她與五○或六○年代作家及文壇的關係。八○年代副刊的影響力很大,銷量是百萬份的,讀者每天可看到一篇林海音的文章和她跟其他文人的照片,可以感受到什麼是文人的生活、什麼是純文學、什麼是作家、這正是最好的文學教育。林海音常常給我們的印象,是一個很漂亮的女作家,一個積極而且樂於幫助別人,非常有正義感的女作家,許多文學青年在她的教育之下一路走來,對文壇越來越有認同感。林海音與作家的互動關係非常好,在《林海音傳》有一章「林海音的家就是半個文壇」,林先生常約文友到她家吃飯,大家有事就約在那兒碰面,譬如說白先勇來了,或是張系國來了,大家都會到林先生家,本來是約三、四個人,一到場就會變成八個或十幾個,大家都來了,朋友又帶朋友來。她為台灣文壇創造一個文藝社群的印象,她無意間給台灣民眾創造的一個具體,就叫「文壇」的東西。在七○、八○年代特別是八○年代末,我們都知道台灣有個文壇,林先生開的出版社,辦的雜誌就叫做純文學,她常常講純文學,所以民眾越來越清楚什麼叫純文學,純文學跟大眾文學、跟商業的文學就自然而然的分開了,文壇也就越來越成熟,文學作品越來越有文學的自主性,也就是文學第一,商業性或是政治正確性越來越不重要。

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
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60405000012KK02224

887877A9E5916D46
arrow
arrow

    百萬全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